更新时间:2025-11-09 04:03:32
一口气养肥再看的感觉太爽了,就像冬天涮羊肉,第一口裹满麻酱的满足感。这种时间横跨18年、线索纷乱、胡同里人物众多的连环案,确实需要足够的剧情体量来铺垫推理。 从第一案起,我和冉曦一样,一眼就断定绝非自杀——那样穿着打扮的女孩,不会选择在那种地方,以如此痛苦的方式结束生命。但尸检结果出来后,我也同样陷入了误区,将其归为性侵犯罪。首案受害者刘珂的尸体呈现的误导性太强了,无论是内裤的异常还是玻璃瓶的痕迹,都显得十分诡异。这段情节初看抽象,直到真凶浮现,你才会惊觉:“天啊,这么抽象的理由,谁能不被误导?!”加之当时的时代背景,正值社会情欲观念初步开放,类似混乱案件频发,警方将其归结为因性压抑或性无能而衍生的极端暴力犯罪,也显得顺理成章。

阴差阳错的嫌疑人,彻底带偏了侦查方向。武疯子血迹斑斑的衣服,老捡的暴力癖好,疯僧的性无能与性情怪异(插播一句,疯僧演得真好。他从年少轻狂、无法正视问题的暴躁,到痛失所有爱人后的心如死灰;从挂在嘴边的“有意思吗”到“没意思”,这个角色太丰满了)——这些人看起来都嫌疑重重。看着冉曦和赵赶鹅不断排查、锁定、又因证据不足而推倒重来,整个过程如同亲历一场庞大的剧本杀,没有上帝视角,全靠最基础、最原始的摸排手段,真致敬了那一代警察的不易。也想说DNA技术真是追凶路上非常伟大的发明!

直到我一口气看到18年后真凶落网,再回头复盘,才惊觉我们和警方一样,被凶手的画像误导得有多离谱。表面看,受害者都是:遭遇性侵害、年纪18-20岁、与父母争执后离家的面容姣好少女。这画像很容易让人联想到,凶手是社会上的单身压抑男性,因嫉妒和渴望而施暴。但更深层的原因呢?与父母争执就一定是女孩的错吗?有没有可能父母本身就有变态的控制欲?因为有侵犯痕迹,就自动排除了那些表面老实、有家室的男人,但他们内心就不压抑吗?还有近年来被广泛讨论的“代理型孟乔森综合征”,凶手是否也在利用“卖惨”来博取同情、从而完美隐身?这一点,剧中的老捡早已预言:“其实只有那些有家有业的人,才干那些恶心事,他们藏得深,你们看不见。”

富大龙老师真的太善于伪装了。起初只觉得他是个老实憨厚、善待邻里的包子铺老板,进一步了解,他还是家暴的受害者,女儿离家后苦寻不见的可怜老父亲。直到反转来临,那种背后发凉的恐惧感,瞬间让我想起当年看白银案破获,得知凶手就是小镇里那个普通的小卖部老板时的震撼。凶手如此具体,作恶的理由却无比抽象——想用这种方式提醒女儿注意安全?吓得她早点回家?我要是他女儿,我也会跑得越远越好!这太变态了。 比真相更令人难忘的,是那份被最寻常表象所蒙蔽的恐惧。它提醒我们,有些恶意,就藏在生活最熟悉的地方,凝视我们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忧郁的星期天
Notorious RBG!
删减太多,逻辑混乱的盗墓爱情动作搞笑杂糅式电影
卫报剧评搬运(机翻+补充+原文)Riot Women review – Sally Wainwright’s menopausal punk drama is one of her best
御宅族 :【热带夜晚】女主 开启御宅模式 ~【没有条目 写在这吧】
如果导演不是舒淇,它能得奖吗?它能拿7.2分吗?
恶魔搬进来了|你看,工作让我们所有人都痛苦
港式喜剧与东北幽默搓出的开心泡泡
11.7 柏林首映 心情复杂
“我们在铁网里要拼尽全力,就像我们在铁网外一样”
《如是我闻》
破碎的美丽:给中国早期电影人的情书
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女性堕落:田宝珍
比起父权社会,也许我们更需要爱
金桃-----算不上好的开篇
在爱与自我之间
四喜存在很多问题。
冷静的诗人
海昏行,非常行!
没有焦点的史诗
